人生的很多经历。
教会我们要具有同理心。
要能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。
要将心比心,感同身受。
和孩子共情,是这些年来最广泛的育儿“真理”之一。
许多家长在“善解人意、懂得共情的父母”的人设下,心力交瘁,却收效胜微。
一个拉完粑粑的孩子,冲完马桶之后发现自己的粑粑都不见了,伤心得大哭不已。
在网络诸多育儿专家的分析下,终于有了结果:粑粑是孩子的所属物,猝不及防地消失后,打破了孩子的秩序感,惹得他崩溃不已。
悬案得以解决,可是在日常的养娃中,实在有太多“莫名其妙”的哭闹、开心,若非一个受到专业训练的育儿师、心理师,让父母与孩子共情,有时真是一种苛求。
共情是一个专业词语,基本意思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受,类似于同理心,但比同理心更高阶。
它需要理解对方的想法、认可对方的态度、与对方一起喜怒哀乐。一个专业级别的共情是需要训练。
作为普通人,要做到感同身受、理解情绪,都得建立在两个人有对等的认知能力,个人经历,思维视角的基础上。年龄、性别、圈层、性格、经历,都是前提条件。
而对孩子来说,粑粑是他屈指可数的“资产”之一,自然也就无比在乎。
而在成年人眼里,我们见了上千万次的粑粑,拥有玩具、金钱、家庭各种丰富的“资产”自然对粑粑不屑一顾。
这就是很多父母努力去理解孩子,却心累不已的原因。因为父母们在勉强自己迁就孩子“不可理喻”的诉求和感受。
迁就不是共情,相反的,他会不断地消耗父母的耐心与精力。
01 孩子伤心的时候,不比惨
奇葩说里,一向犀利的马薇薇,自曝参加节目以来,面对观众批评她曾经抑郁崩溃。
“我自诩辩论打得不错,可我长了一张刻薄的脸。第一季,大家说我过分刻薄。第二季,我变得温婉了,大家说我失去了锋芒。第三季,我开始讲段子,大家说你被金钱裹挟了,综艺化了。第四季,我想一下个人故事的时候,他们说马薇薇你失去了自我。终于到了第五季,我发现我可以好好地崩溃了。”
高晓松安慰说:“你那不算什么,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”
蔡康永立即打断了他:“你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不能跟痛苦中的人讲,你那个不痛我这个才痛。”
李诞则说,“你就是疼死,她该疼还是疼啊。不是说你有多疼,她就不疼了。”
比惨是一种轻视,这种居高临下的安慰态度不仅无效,甚至可能让人更沮丧。有效的安慰更像是一种陪伴,倾听他们伤心的原因。
“妈妈,诺诺和我吵架了,他不理我,不跟我玩了!”儿子沮丧哭泣着说。
吵个架,不理人,这在我们眼里都是小事,在孩子眼里是他失去朋友天大的事,难不成,我们去给他讲道理,摆事实,分析谁对谁错?在被情绪填满的小脑袋面前,再正确的道理都苍白无力。
我们嘴上说着妈妈非常理解你,知道你现在心情不好,失去朋友很难受;另一方面心底却呐喊着“哭什么哭,小小男子汉在意这点小事,将来能成材吗?”
其实,几岁的小孩子今天吵明天是常有事。此时我们的共情,就是需要我们真心投入感情,让孩子有“靠山”的安全感,他们自然而然地可以自己走出负面的情绪。
02 孩子面前,多纵向比较,少横向比较
别人家的孩子千千万,有读书好的,有性格好的,有长得漂亮,有能力强的。孩子最讨厌听到的话恐怕就是“你看谁谁谁…”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全才。
“你考了95分,你的同桌考了多少分?”
“我同桌考了99分。”
“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,班里还有谁得到了表扬?”
“还有朱明、小菲、月月….”
..
考得不错,得到表扬,本是件开心的事,可是一对比,开心下降了50%甚至踪影全无。
孩子以自己为坐标,与自己不同阶段比较,与自己擅长的领域比较,在“自我中心”的标尺下,孩子会内化出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的动力。
03 在社会规则中,善用“共情”
“伪共情”里的一大陷阱之一就是“过度尊重”有些父母为了尊重孩子的天性,认为孩子的行为都是事出有因,以“散养育儿法”放任孩子“解放天性”
这种想法是把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。
3岁的豆豆在儿童乐园里,执着地玩着滑滑梯,每次滑到地面,他迅速地跑去起点,好几个小小童在豆豆的挤占下都没有玩上。
“给别的小朋友玩一玩”豆豆妈喊了一声。
“我想玩嘛”豆豆发了个嗲继续挤压着别的孩子。豆豆妈无奈地笑了笑便不做声了,3岁小孩子还不懂得谦让,等大一点再说吧。
孩子的成长,不是父母对孩子放任式的“共情”而是让孩子学会对社会规则的“共情”这,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。
04 维护孩子的自尊心
这段时间,垃圾分类实施后,扔垃圾都要到楼下的分类垃圾箱。
可一楼楼道里总是被人扔了一袋袋垃圾,人们在一袋垃圾里找到了住址信息—原来是住在7楼的柳儿家。
众人敲开门,柳儿惊诧:“不好意思,我都是让女儿扔的垃圾,看来她偷懒扔到一楼”
在众人面前,女儿羞红了脸,承认自己随手扔。
柳儿立刻开启了虎妈模式“你怎么可以扔到一楼?离垃圾箱不过还有二三十步,你这是偷懒!快给大家道歉!”
女儿在柳儿的严词厉色下,“哇”地大哭起来,“对不起”说完,她气鼓鼓地跑进房间,“砰”地甩上房门。
“还敢发脾气?” 柳儿不依不饶地喊着,邻居们反而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,只得劝慰柳儿不要再批评女儿了…
柳儿批评女儿的语言,一半是说给女儿的,一半是说给邻居们听的,许多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在众人前犯错丢脸,为了“纠正”孩子,免不了一顿严词厉色,这对孩子自尊心的杀伤力相当巨大。
当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,给他们留足体面,不产生逆反心理。
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,是感受情绪再处理问题。
有一 种“软硬兼施”的教育: “软”是让孩子有发泄情绪的空间,呵护他们柔软的自尊;“硬”是给予他们能力,用知识、规则给他们穿上行走社会的铠甲。
当孩子成年后,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与孩子产生势均力敌的共情。
-End-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孩子
《孩子》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,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。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,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、自由自在、只关心钱的日子,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?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,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。电影《孩子》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。
就是小猪佩奇,支持和尊重猪妈妈的兼职工作,不少孩子看完之后爱上了
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当中提到,当遇到恰当的机会,我们应该试着担任协调人的角色,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,因为孩子们未必会经历相同的事情。教育孩子的路上充满了泥泞和荆棘,即便爸妈们曾经信誓旦旦,认为自己...
人为什么要受教育?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?获得知识?掌握技能?取得成功?赢得尊重?“只有教育,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,只有教育,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,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