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六年级课文习作“变形记”许多老师反映,同学们普遍存在想象力贫乏的问题。变形想象作文看似是小学生擅长的题材,部编版新教材却把它放到了高年级习作中,足见除了幻想,更需要动用逻辑思考能力。如何运用逻辑思考能力让变形故事达到“情理之中、意料之外”的效果?记者为同学们向三位六年级语文老师“取经”
脱离生活很难想象
“同学们一写想象题材作文,尤其是在写变形故事时,清一色采用做梦、梦醒的‘标准化’开篇和结尾,‘原来是一场梦啊’已成为格式化语言,这在网络上也司空见惯。”河西区平山道小学语文教师安荣说,变形故事是基于生活中的一个问题,寻求一种新颖的解决途径,首先要合理地讲出那个问题,再在变形中解决这个问题。而同学们往往缺少这两层思考,因此写出的故事苍白无力,还缺乏想象力。
什么是“变形记”安老师表示,变形故事属于想象作文的一种,是将现实生活和“超自然”内容结合在一起,把动物、植物、景物、物品等拟人化,用童话、神话、科幻表现手法来架构故事、塑造形象、展开情节。
“想象要符合生活情理逻辑。”安老师打比方,如果把想象比作空中美丽的风筝,那么现实生活就是手中的长线。她说,把自己变成孙悟空,若是脱离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,毫无目的地吹猴毛一通变,这便真成了白日做梦了。
“不少同学喜欢变成动画片里的形象,这也说明想象惰性作怪,因为这样写可以套用里面的故事,但缺乏自我的感知和触动。”安老师举例,有同学写自己变成了机器猫,可没看出来跟电视里有什么不一样。更糟糕的是,笔下形象披了机器猫的外衣到处窜,却没写出为什么要穿这一身外衣,究竟有何目的。
安老师强调,要想写好变形故事,既要大胆展开想象,又要符合生活实际。她提醒,说起梅花就只想到坚强,说起鱼儿就只想到自由自在,这样的“标准答案”对想象力伤害最大。
找到与生活共通点
“写变形物之前,需要首先明确自己为何要变成这个物。”和平区鞍山道小学语文教师范晓慧曾经这样问过一位女同学,你为什么要变成一朵荷花,而不是一只蜗牛?生活中,荷花究竟给了你怎样的触动?这位女生只是说荷花好看,其他一无所知。
范老师介绍,女生在作文里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,一天突然在观赏的人群里发现了自己的父母。这本是一个很富有想象力的戏剧性场景,但遗憾的是作文仅仅提到自己内心很伤感就结束了,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,并没有展开。
“我们想通过变形之物反映生活中遇到的哪个问题?为什么要变形成这个物体而不是其他?当同学们能拎出这两点理由时,就说明思考成熟了,才可动笔。”范老师表示,很多同学写变形故事总是天马行空,没有考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。“我们之所以想象,都是因为现实当中有些问题,一时难以解决,需要借助想象力来寻找出路,或是进行呼吁。”她说,同学们只有思考清楚了这个立足点,才能找到生活中跟变形物之间的共通点,这样的变形故事才更有现实意义。
范老师提醒,写作实践证明,对于为何要变形成这个物体不要过多进行描写,否则会冲淡变形故事本身的味道。如果所选择的变形之物人人都知道它的出现意义,不妨开篇就“变”成它,会让文章更简洁明了。
“变身”要懂生活习性
和平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张亚宁发现,不少同学在写变形故事时,自己变的只是变形之物的称呼,而看不出所变之物的生活习性。她举例,比如“我”现在是青蛙了,除了名称变成青蛙之外,青蛙的性格和习性并没有半点体现,而且故事中“我”的经历,跟青蛙关系并不大。
“这主要是对所变之物的观察不够仔细。”张老师提醒同学们,如果想变成青蛙,首先要描写变化之后的形体特征,以及面对这一变化,心理活动是怎样的。接着,由于出行时需要蹦跳,那跟此前直立行走相比,会遇到了哪些困难?当来到家人身边时,他们会认出来吗?还有,生活在水里之后,看到平时觉得恶心的虫子,现在舌头却不由自主地伸过去把它吞掉,内心究竟是怎样的纠结?这样去写,才是真正的变形故事,也说明平时对青蛙观察得很仔细。
“变形容易,但构思一个生动的故事却很难,情节发展必须合乎生活情理,变形故事是新奇而不是离奇。”张老师表示,把人变成其他异类的想象作文,不一定具有科学性,但变形之后的行为要具有合理性,要避免出现知识性、常识性谬误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变形
变形,是指(1).改变原来的形态。(2).对原来事物的扭曲,亦指被扭曲过的事物。(3).物理学名词。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产生体积或形状的改变。地面景物的面积、轮廓与其他景物之间的距离、角度等统称景物形状的几何性质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,要把这样一个曲面表现到平面上,就会发生裂隙和重叠